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从“试验田”到“丰收地”“改”出乡村新活力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23 点击数: 

  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以下简称“农综改”)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创新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数字乡村发展机制、创新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作为农综改的四大重点任务。

  2023年6月,武平县入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成为当年福建省唯一入选该项目的主体。入选农综改试点后,武平获得中央资金1.5亿元,市县统筹1.505亿元,社会及金融资本1.535亿元,总投资达4.54亿元。

  扶持资金的到来为武平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路径提供了资金活水,原先只存在于武平县委县政府“脑海”中的种种构想终于得以落地实施。

  项目实施期间,武平县立足自身发展特色和需求,以东留镇和万安镇作为核心试点区,将改革的重点聚焦于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环境污染等痛点难点展开探索,打造既富又美的武平乡村。

  如今,改革试验的两年之期已至,在项目结束之际,记者走进武平,感受老区县的新活力。

  产业零散、村民各自为政是不少乡村产业难以壮大的重要原因,“太多散户”也曾制约着武平县东留镇的产业发展。农综改试点期间,东留镇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建立起“融合共享”的富民产业发展机制。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化零为整、集散成群,抱团发展才能凝集产业合力,实现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走进位于东留镇黄坊村的富贵籽智慧大棚,满盆红果团结在枝头,光泽如玛瑙。东留镇被誉为“中国富贵籽之乡”,占据全国95%以上的市场,这一“富贵果”因农综改迎来了发展新篇章。

  “现在刚挂果,长势比往年好得多。”村民看着自己承包种植的富贵籽,喜上眉梢,“完全不怕卖不出去,合作社包销!”

  村民口中的“合作社”是东留镇于去年8月份集结镇上的8个村共同成立的武平县同盈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之前就想建立一家跨村的合作社,令产业发展有领头力量,但缺少资金,农综改的资金终于令想法成真。”东留镇党委宣传委员林银花笑道。

  东留镇的富贵籽种植面积1万多亩,种的人多了,资源分散、恶性竞争、标准不一等弊端渐显,抱团发展方有出路。

  种植户陈富桥种了15年富贵籽,却也被“好花卖不出好价”的问题困扰了15年。为了种出公认的“好花”,合作社为富贵籽制定了统一种植标准,还介入质量管理,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哪些品种的富贵籽最受市场欢迎?东留镇大明村党支部书记、同盈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王炜是种植户心中的“市场通”。

  去年,王炜的自驾足迹遍及我国的17个省份,全国知名的各大花市几乎都被他跑了个遍。摸清不同地域对富贵籽的不同喜好后,合作社在几十种富贵籽中筛选适种品种。“以前要自己育苗,现在合作社供好苗,我就只管种。”陈富桥说。

  有了合作社连接市场,富贵籽的销售价格也更加稳定且喜人。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超3800万元。

  “去年我种的1.5万株富贵籽都由合作社收购,每株收购价13元,我种了这么多年富贵籽,第一次卖到这么高价!”陈富桥告诉记者,除了收购富贵籽,合作社还会将盈利的10%再返给农户,大家的钱包鼓了起来,村里最多的一户赚了40万元。

  在富贵籽种植大棚里摸摸叶片,再带一盆小苗回家;前往芙蓉李果林摘果,咬下一口清甜;再往“乡村运营官”基地看看芙蓉李的“新花样”,美食盛宴让人口齿生津;不远处,水上乐园阳光正好,游客嬉笑着打水仗……在东留镇,有一条“一日旅游路线”,它是东留镇“整村运营”结出的硕果,串联起当地各项特色产业。

  “东留一年四季有果吃,一年到头有活干,产业丰富得很!”东留镇黄坊村的“乡村运营官”廖雪涵每日都忙得不亦乐乎。依托农综改,黄坊村请来了龙岩市科技特派员、福建梁野久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雪涵,践行“整村运营”的新理念。

  “东留种植产业根基扎实,瓜果多、品质好,但产业间联系不紧密,我们要做的就是串联各产业,将村民每天都在做的事和农产品展示给游客。”廖雪涵表示。

  “整村运营”使各产业、各项目在同一个运营团队的带领下围绕着同一个运营方向共同使劲,一个村就是一个文旅IP,同时缓解了乡村运营人才短缺的压力。而在新建项目前,东留镇政府还会先问运营方的意见,论证项目市场运营的可行性。

  “整村运营”的成功为黄坊引来了八方游客,每年旅游人次超过2万人次。“接下来,争取将黄坊村的旅游人次提升至5万人次。”廖雪涵充满信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廖雪涵的运营队伍,成为新的“乡村运营官”;富贵籽、芙蓉李产业增长势头越发迅猛,“花果东留”的名号越来越响。在东留,无论是一个“小”产业的发展,还是一个“大”村庄的振兴,都以抱团发展的姿态稳步前行。

  生态和谐既是农村的发展优势,也应成为农村的发展目标。如何处理农业污染物,这几乎是我国乡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如果转变传统观念,看到农业污染物的价值,将“转移污染物”升级为“利用污染物”,就能真正实现污染物的就地转化利用和农业碳库的建立。

  在农综改试点期间,南宫28官方网站武平将打造绿色低碳乡村作为改革重要内容。在武平,一种应用于农业的碳资源全循环模式正在完善,为实现“双碳”目标,武平勇于探索。

  2023年,借着农综改的契机,多年来致力于环保行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的“武平女婿”丁庆博士来到武平,进行碳减排试验项目。

  畜禽产业是武平县八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武平生猪年存栏量达到25万余头,畜禽粪污治理难题突出。但在全国首个生态全循环碳减排(畜禽粪污)示范点——武平县城厢徐家英养殖场,没有臭气熏天,没有成群蚊蝇,排放一体装备、液肥一体装备等设备自动有序运转,曾经令人嫌恶的畜禽粪污转眼间成了宝。

  “以前大家看见养猪场都绕着走,现在我这里甚至能喝咖啡。”徐家英养殖场的负责人徐家英指着猪场周围的百香果说,“这片百香果用猪粪制成的液肥浇灌,没有蚊虫,果子长势也很好。”

  徐家英养殖场的变化正是得益于丁庆的技术。据项目负责人李晓龙介绍,专利菌和专用设备高效锁定了粪污里的碳和氮,通过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了全程碳减排和消解污泥,同时生产出高质量的液态菌肥和复合酶,处理过程自动除臭、灭蚊蝇。

  这些由粪污转化而成的液肥又去了何方?位于万安镇的稻田碳减排项目现场,百亩稻田正接受着液肥的滋养。

  稻田碳减排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和修复碳库的“革命”。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壤严重缺碳,氮、磷、钾等物质泛滥,甲烷排放量大,土壤肥力下降,而液肥中富含EC11菌等有益菌,经富勒烯滤波管高效直达稻田,在提升稻谷产量、质量的同时,增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

  上月末,试验稻田迎来了一场丰收。“经过第三方测定,试验组水稻田稻谷增产14%,碳排放每亩每年减少约300公斤。”新鲜出炉的数据使丁庆心中的石头落地,消解了所有项目参与者的疑虑。

  不久前,东留镇共享液肥站正式运营。农户开着三轮车冒雨前来,汩汩液肥向外涌,装满了肥料桶。“1吨液肥顶得上3吨普通化肥,示范田里的百香果用上液肥后增产了两成,还防住了病虫害!”封侯村果农老钟展示着手机里的果实对比图。

  “我们与华南农业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合作,根据武平当地的产业需要,配制了百香果、蔬菜的专用液肥,芙蓉李和富贵籽的专用液肥也即将上架。”丁庆表示。

  成熟商业模式是技术落地推广的必然条件。丁庆也在实现碳汇收入上发力,将碳汇价值反馈给农民、农村,甚至是整个农业。

  武平县的农业固碳智慧平台集合了武平碳资源全循环所有项目的实时情况。“这些减少的排放量就是我们所说的‘碳汇’。”丁庆点开稻田碳减排项目,解读空白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差距。

  碳汇,可交易生金。8月底,稻田减排固碳项目所产生的碳汇将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碳汇收益将通过区块链技术被分配给所有参与项目的主体,技术企业获得20%利润,剩下的80%归武平县政府、项目试点村集体和村民。

  “国内碳汇交易价虽不高,但我们正在走VCS认证(国际碳标准核证,由非营利组织VERRA建立的第三方碳盘查核证标准),认证成功后可在国际市场上交易。”

  除畜禽粪污项目和稻田碳减排项目外,武平碳资源全循环项目还有6个工艺包。8个工艺包形成闭环,从前端种植到后端残污处理,武平构建起关注环保、农业、大健康全流程效益的碳资源全循环模式。丁庆告诉记者,预计在今年年底,8个工艺包将全部落地武平,届时将产生更多碳汇。

  眼光敏锐的武平县政府同样对碳汇交易前景充满信心。武平县副县长林丹表示,下一步,武平拟建设国内领先的碳资源(碳汇)开发中心,实现更多的碳汇管理收入。

  位于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海拔500~600米处,有一片千亩灵芝基地,紫灵芝在树下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用新方法种出的紫灵芝品质很好!”工人穿梭在灵芝基地中,采收着今年的第一季灵芝。

  作为武平农综改试点的又一核心区,农综改的财政资金给予了万安镇“尝新”的底气。改革期间,万安镇重点围绕灵芝产业,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资产活化创收模式。如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武平县灵芝产业。

  武平被誉为“中国紫灵芝之乡”,紫灵芝种植面积超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种植地,种植品种以“武芝2号”为主。然而,经多代接种分离后,老品种逐渐退化。

  去年11月起,武平县与福建农林大学达成合作,开展灵芝新品种选育工程,37个新品种在武平多点生花。“下个月开始测产,有几个品种长势很好。”经过几个月的种植、观察和记录,武平县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荣辉对部分新品种十分看好。

  罗荣辉也是武平千亩灵芝基地的负责人,今年他又新增了100亩的种植面积,作为灵芝高密度种植模式的试验地。

  “这是我们首次采用每亩500棒的高密度种植模式,以往每亩只种200棒,高密度种植模式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单位产量。”罗荣辉表示,低种植密度是为了降低病害传染率,但如今不必再疲于对抗病虫害,这得益于“浮式”清洁栽培技术和新式育苗棚的使用。

  罗荣辉解释道,“浮式”清洁栽培技术将菌棒的三分之一露出地表,灵芝生长位置离地更高,生长空间更大,有效解决了泥土污染和病害问题。

  更令罗荣辉骄傲的是,他改良的育苗罩也派上了大用场。在他的种植场,灵芝被罩上了状如金字塔的透明育苗罩,传统小拱棚成为历史。“育苗罩防涝抗旱防虫性更强,顶部孔洞还能调节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灵芝种下20天就能长出来,菌脚至少4至5厘米。”

  被采下的灵芝被送至加工车间,车间内,发酵机和烘干机嗡嗡作响。罗荣辉捧出正在烘干的灵芝茶,置于掌心细嗅,灵芝茶清苦香环绕身侧。“这个新厂房基本配齐了所需设备,还设有直播间、化验室。”农综改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一所荒废的幼儿园被改建为灵芝加工厂,圆了罗荣辉的一个心愿。

  去年10月新厂房建成后,罗荣辉告别了原先简陋的小作坊,并成功申请到“SC”证(食品生产许可证)。

  “现在,开发新产品更有劲了!从去年10月到现在,我已经研发出了10多种新品。”新鑫农业的产品货架上,除了常见的灵芝茶,灵芝饼干、灵芝面条等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俯瞰同样由闲置资产盘活而来的武平(捷文)灵芝生产基地,恰似一朵饱满厚实的灵芝盛开在青山绿水间。基地内,灵芝孢子油、孢子粉、冻干粉等精深加工生产线布局完善,元生泰集团生产的灵芝保健食品摆满了灵芝展销体验区。

  元生泰是一家集灵芝中草药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康养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武平元生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落地,结束了武平灵芝行业没有龙头企业的历史。当前,武平正积极为元生泰对接厦门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发更多以紫灵芝为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产品,所有业务上轨道后预计年产值将破亿元。

  二产精深加工的链条正在延长,但仍存在二产、三产谁应先行的两难抉择。一方面,武平县政府寄希望于企业先行一步,研发出更多新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却认为“好酒也怕巷子深”,应反其道而行,通过加强宣传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罗荣辉说:“开发新产品不难,灵芝加工食品赛道广阔,尝试空间大,但产品卖不出去,就没人开发新品。”

  获知企业诉求的武平县政府努力理顺发展机制。林丹表示,对此,县里成立了“紫灵芝产业发展指挥部”,整合各方资源,重点推进品牌宣传工作。

  两年试点,武平有收获,也有遗憾。“一些项目在前期走了弯路,在无数次磨合讨论中才逐渐明朗。政府想要的、企业能做的,并不完全吻合,要以人民所需作为平衡点。”林丹表示,试点时间有限,项目运营后劲不足、乡村高端人才少等问题还需探索,一些项目也有待时间检验。

  凡事必有过程,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长征路”上,武平仍将继续奋力前行。(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钟晓芳 邱娴)

  农村综合性改革是一项涉及农村产业、人才、治理等多维度的大型改革工程。武平农综改实践让记者看到,在利益主体庞杂、工作内容复杂的农综改工作中,有一条清晰贯穿改革全程的主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改革的要义就在于惠民利民。

  改革要有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村和农民带来真金白银。“再漂亮的典型,若没有给农民增加收入,那就是空谈。”丁庆道出在农村推广改革的一项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进行技术革新时,既要用好技术工具,也要用好金融工具。武平碳减排项目不是单纯地在技术层面论证可行性,同时强调要与碳汇商业模式建立联系,并将利益尽可能地返还给农民。

  改革要在乡村种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部分企业来到乡村,从乡村广袤的土地、优质的资源、低价的劳动力中获取可观利益,但反馈给乡村的只有数量不多、稳定性不高的就业岗位,经济成效微薄。被引进乡村的企业、人才不能快进快出,要为农村培育起振兴的后备力量。如廖雪涵,注重挖掘培养东留本地的乡村运营人才,她的运营团队几乎都是由本地的村干部和村民组成。“我教他们运营乡村,他们在黄坊村学到的知识终有一天可以应用于其他乡村。”

  总而言之,要以便民利民作为改革的突破点,在问计于民的过程中,将“政府想要的”和“企业能做的”融合催化为“百姓欢迎的”。(记者 徐士媛)

从“试验田”到“丰收地”“改”出乡村新活力(图1)

从“试验田”到“丰收地”“改”出乡村新活力(图2)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