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创新金融产品,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两个月以来,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贡献程度相挂钩,通过设置浮动利率机制,激励企业更主动投入绿色转型。在融资成本与环保绩效挂钩的引导下,企业不仅能够降低财务负担,也更加积极地优化项目运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当前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已在全国多省落地开花,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
近日,落地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4219万元,用于支持青岛某能源科技公司的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方面表示,此次落地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设置了浮动利率,企业融资成本随着生物质能源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推动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产能。
此前,传统贷款利率定价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结合企业信用状况、贷款周期等因素确定执行利率,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贷款利率动态调整”特点,对的信贷周期管理、利率定价管理都提出新的考验。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方面了解到,该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经营情况不同设计挂钩指标及具体方案。例如为某电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贷款定价与企业“单位发电的碳排放量”及“碳信用”挂钩,达到预设目标即可为企业降低贷款利率,鼓励电力企业进一步降低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强度。
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在制定跨越时间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解决方案时,会采取建立动态监测、设置阶段性目标与奖励、以及引入保险的方式。具体来看,首先,银行与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约定定期提交涵盖碳减排数据、技术应用情况等报告,南宫28登录入口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其次,将项目周期划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碳减排目标,若企业完成目标则给予利率、贷款额度优惠,反之则对利率上浮或额度调整。最后,银行与公司合作开发碳减排产品,当项目碳减排目标未达成时,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损失,降低银行风险。
实际上,银行通过应用碳减排金融工具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作为天津首批获得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资格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天津农商行在前期推出“碳排放量挂钩贷”模式的基础上,运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红利,对接企业碳减排融资需求。日前,天津农商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为天津晟鑫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3000万元、3年期优惠贷款,该笔贷款成本与企业碳减排成效紧密关联,以低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支持其供热设施节能改造项目。
天津农商行相关人士指出,未来将锚定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积极推广“碳排放量挂钩贷”业务模式,不断拓展服务碳减排领域客群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向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领域倾斜金融资源,全力打造本地区碳减排服务新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方面表示,该行首先将信贷支持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关键环节,充分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血脉”作用;其次提升信贷资金定价灵活程度,增强对公资产利率定价对授信主体经营情况的映射能力,强化风险预期及把控能力;最后通过信贷支持,带动企业积极改善经营关键指标,提升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可持续发展表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尔滨银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项下已授信3个项目,合计规模超1亿元,4个储备项目合计规模近5亿元。此外,北京银行(601169.SH)苏州分行、广州银行等也陆续落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不断涌现是政策引导、财政激励、产业转型、金融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低碳转型领域集聚,显著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减排效能,有力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证鹏元绿融分析师于凡表示,“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纳入考核体系,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及其他创新产品获得强劲发展动能。此外,多地政府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纳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及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框架,通过担保补贴、碳资产质押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自2023年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修订后,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纳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体系建设。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相关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投放提供政策依据。
于凡告诉记者:“近期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更强调跨维度指标的融合,挂钩指标设计实现从单一环境指标向多元融合方向演进,覆盖环境、社会和治理多元目标。随着业务逐步拓展深化,近期地方性标准、行业性规范加速出台,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转型金融标准相互补充,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借鉴国际经验到与本土化标准融合发展的方向演变。”
此外,于凡认为目前落地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在服务对象、政策协同以及产品技术赋能方面呈现出较大变化。
具体来看,在服务对象方面,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服务对象早期集中于大型能源企业,近期显著向区域优秀民营中小微、“专精特新”等企业渗透,产品灵活性提升,服务对象逐步从大型企业延伸至中小微实体企业;在政策协同深化方面,近期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设计与落地的过程中,叠加应用财政贴息与碳金融工具,主动整合碳减排支持工具、财政担保补贴、地方绿色试点等政策红利,降低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综合成本;在产品技术赋能方面,金融机构将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大数据平台深度嵌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场景,有效运用数字工具提升风控水平、资金穿透力及资金使用效率,解决早期产品存在的数据真实性验证难、资金流向监管弱等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应用于转型金融的各个细分行业,如何持续提升该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并保障其长期可持续性,已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
于凡认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金融契约驱动实质转型。“银行需注重指标设置的挑战性与实质性,避免因指标过于保守或与企业核心业务关联度低而陷入‘洗绿’嫌疑。同时,应充分考虑行业差异性,聚焦行业转型痛点,设计差异化指标。在设定可持续发展挂钩指标后,银行可以推动企业完善数据监测体系,协助搭建‘碳账户’,推动地方碳数据平台互联,并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指标遴选、目标设定及绩效结果等进行独立评估及验证。在目标激励有效性方面,可通过构建‘基础目标+超额完成’的分档激励体系,通过阶梯式利率优惠强化企业减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