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4月28日,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举办首届“梨园劳动先锋”先进职工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活动以“副中心有我”建功立业行动为主题,表彰了15位在产创融合、城市建设、文化传播、匠心仁术、民生服务、城市服务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职工,激励全镇劳动者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是梨园镇落实北京市通州区总工会“副中心有我”建功立业行动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选树典型、弘扬先进,推动各领域劳动者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活动以“三个一”为目标: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匠心标杆,建立一套看得见、学得会的成长路径,营造一个崇尚匠心、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通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洪亮和梨园镇党委书记唐殿珂,共同发布由艺术大师韩美林题写的“梨园劳动先锋”品牌,标志着梨园镇职工荣誉体系进一步完善。
获奖者中,产创融合先锋马世金、姜杨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碳减排千吨;城市建设先锋戴海鹏、董行用专业匠心打造副中心精品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锋祁跃静、王晨雨通过非遗传承与美育课堂传播城市文化;匠心仁术先锋黄明亮、乔焕英、王津津以匠人精神深耕专业领域,服务地区群众;民生服务先锋高德忠、杨雪、纪元践行为民服务理念,创新“未诉先办”机制,筑牢民生保障;城市服务先锋张玉宏、李雪冬、李全勇在物业服务、环卫、快递等平凡岗位书写不凡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短片展播、情景宣讲《向首都报告》等形式生动呈现,充分彰显新时代劳动者“改革创新、拼搏奉献、立足岗位”的先进本色。
活动特邀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明风尚形象大使蒙曼作视频寄语。她号召大家以先锋为榜样,深植“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理念,为副中心建设注入人文力量。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携手全场共同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昂的歌声与跃动的红色浪潮交相辉映,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以铿锵旋律展现各领域劳动者团结奋进的豪迈气概和推动城市建设的磅礴伟力。
梨园镇党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妇联主席丛莉芸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介绍,这次评选活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全面、创新、共鸣。首先,覆盖产创融合、城市建设、文化传播、匠心仁术、民生服务、城市服务六大领域,选树15位先锋典型,既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硬实力”,也聚焦文化传承和民生保障的“软实力”,全方位展现劳动者在副中心建设中的多维贡献。其次,突破传统表彰形式,邀请艺术名家设计品牌标识和“托举之手”奖杯,将艺术与劳动深度融合,让荣誉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情感温度。最后,通过情景宣讲、短片展播、劳模合唱等互动形式,把劳动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鲜活故事,真正让职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共鸣,在全镇掀起“学先锋、争一流”的热潮。
如何激励职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丛莉芸介绍,梨园镇始终把职工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重点做好“树标杆、搭舞台、强保障”这三件事情。一是通过“三个一”工程,选树一批立得住、南宫28官网叫得响的先进典型,把他们的经验纳入职工培训案例库,让“一人创新”变成“全员创新”。二是深化“副中心有我”建功行动,搭建岗位竞赛、技能比武等平台,鼓励职工在技术创新、基层治理等领域攻坚突破,比如在重点工程中应用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直接推动项目提质增效。三是建立“荣誉+成长”双激励机制,既为先锋职工颁发定制奖杯、扩大宣传,也联合工会和企业落实技能补贴、优先晋升等政策,让劳动者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真正干得舒心、拼得安心。
“基层治理需要‘众人拾柴’,我们计划从先锋领路、多元协同、数字赋能三方面破题。”谈及未来如何汇聚力量赋能基层治理时,丛莉芸表示,一是成立“劳动先锋宣讲团”和“创新工作室”,把先进经验转化为治理实践,比如推广“未诉先办”机制,推动问题解决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二是以楼门为载体,将下移基层的社会治理和服务资源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相连接,有利于推动组织建设在楼门、问题解决在楼门、群众满意在楼门,真正构建起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格。南宫28官网三是加快智慧治理步伐,推广数字化工具,开发“民生服务一键通”等平台,用数据联通民意、用技术提升效率,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更暖心。
表彰了15位在产创融合、城市建设、文化传播、匠心仁术、民生服务、城市服务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职工,激励全镇劳动者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