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嘉兴港区通过培育更多污染协同控制、三废综合利用标杆项目,为全市建设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走进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的嘉兴港区工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一台内燃发电机组正隆隆作响,源源不断为整座工厂提供电力。近两年,企业在减污降碳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协同治理+AI 管控 ”双擎驱动,构建绿色循环与智能运营的新模式,年可实现污染减排近2000吨,减碳1万吨以上。此外,工业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设施完成碳普惠减排量核证,核证碳减排量4134.11吨,为嘉兴市马拉松比赛捐赠碳减排量624.554吨。
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借助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接管全厂工艺调控和运行,实现实时感知、智慧决策与调控。这不仅实现了全厂管理数字化升级,为降本增效和减污降碳持续赋能。相较于人工运行控制,智能化运行使能耗和药耗成本节省20%以上,沼气发电量从基本满足全厂用电优化到可额外产生6000kWh/d的电量富余,实现并网。
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工作的化工园区企业。企业的“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项目使用国内首创的“飞灰水洗+高温熔融”技术,将飞灰和炉渣通过相关工艺进行固化,形成可用于制造真石漆、彩石瓦等建材产品的玻璃体材料。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工业固废堆放及环境污染问题,也为飞灰处理开辟了新路径。该项目每年可利用危废15.9万吨、减少环境废水排放90万吨、减碳6.86万吨。
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在工业园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性地将隔壁工厂的废水引入自身水处理系统作为循环水,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与此同时,这家企业还将工业废蒸汽回收再利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近年来,嘉兴港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主线,以“协同、增效”为理念打造标杆项目,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方向发展。
为有序推动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建设,嘉兴港区构筑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源头、过程、末端的全流程治理,将园区减污降碳评价工作分为能源生产、化工制造、末端治理三个部分,分别设计减污降碳指数并进行评价。
同时,嘉兴港区积极探索“碳普惠”实践,以省、市两级碳普惠交易试点建设为契机,结合港区实际,持续开展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和减排量核证。嘉兴港区还开展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场景碳普惠减排核证,年度完成49吨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场景减排量核证。
此外,今年,港区还将探索制定《嘉兴港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措施》,开展区县级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打造石油化工、有机硅行业《减污降碳技术目录》及示范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认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港区模式”。
“嘉兴港区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减污降碳产业园区试点,多个点位在全省现场会、全国培训班上做现场经验展示,已累计入选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9个。南宫28下载”嘉兴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嘉兴港区将以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