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对于碳中和来说,没有人才的基础支撑,其进程亦将受阻。伴随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双碳相关行业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
目前全国高校也“各显神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学科建设和发展迎来新契机。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担当此使命责任。
两年来,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迈上助力“碳中和”之路,相关研究院/研究中心、学院陆续成立,以加速补齐人才短板。
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南宫28据统计,2024年度拟新增本科专业535个,涉及353所高校。其中,新增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环境碳科学与技术、碳减排科学与工程、碳管理等11个“双碳”领域相关专业,涉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布点2223个。
在高校布局碳中和的背景下,多所学校招生也迎来新布局和调整。南宫28一些高校首次设置碳中和专业并进行招生,如东南大学在2022年大类招生中,新增了工科试验班(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实验班)。
华东理工大学新成立的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计划2023年首招碳中和本科专业,2024年招生计划拟翻一番。
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拟从2023级录取新生中进行选拔,对碳中和技术具有浓烈兴趣和爱好且有志于双碳领域研究工作、学习能力强、外语水平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将实行“3+1+X”模式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在COP29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提到:“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自主贡献(简称NDC),是《巴黎协定》中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的减排目标,每五年更新一次以符合全球气候目标。我国的NDC历史上已经更新两次:一是2015年提出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二是 2020年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以往NDC指标中的细分指标基本只包含了新能源及造林方面,其他领域虽在碳达峰方案中有所涉及,但并未纳入正式的NDC指标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减排量需求,预计2035年NDC将逐渐扩展到其他产业。例如工业领域、交通领域等,也将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环节,涉及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
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
二、助力企业实现绿色数字化转型、碳资产管理、产品碳足迹核查、企业碳排放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