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教育部发布:多所高校获批国家级项目!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3-05 点击数: 

  

教育部发布:多所高校获批国家级项目!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2025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的立项建设名单。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人社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以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目标,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

  多所院校官宣获批,标志着各大院校在国家级平台及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湖南大学半导体学院申报的由廖蕾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微纳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

  半导体学院将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与电气、信息、化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学科交叉及应用创新充分发挥引智基地集聚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势,面向微纳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领域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芯片领域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解决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设备与EDA软件等卡脖子问题与关键技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实现从0到1的原创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建成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微纳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先进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技术创新高地、产业孵化高地。

  重庆交通大学申报的“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造与运维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成为了该校获批的首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立项建设得到了重庆市人社局,市科技局以及市外国专家局的大力支持。

  基地由国际处牵头组织申报,依托土木工程学院、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山区桥梁与隧道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造管理的关键问题,引进国外高层次专家10余人,通过国内外人才协同创新,打造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尖端创新人才高地,有效提升了学校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区域国别研究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依托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联合亚洲学院、非洲学院、历史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学院学科团队,汇聚中外一流专家学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全球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区域国别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美国、欧洲与发达国家”和“边疆周边与全球南方”五大研究方向,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协同创新,旨在实现语言与非语言研究的交叉、多学科交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叉、新技术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以及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交叉。

  此次获批“区域国别研究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是北外国家级引智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基地将充分发挥引智平台集聚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势,产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创新高地,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外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申报的“宽带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获批立项。

  “宽带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刘益春教授担任负责人及国内学术带头人,并邀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各研究方向带头人,汇聚了1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和骨干力量,围绕“宽带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这一核心领域,组建国际联合攻关团队,致力于产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该项目依托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和教学平台,聚焦材料设计与外延生长、光子集成与调控、光电功能器件与集成三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未来,基地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预期目标,为我国光电子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助推“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流域碳中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南昌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下一步,南昌大学将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引智基地集聚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及应用创新推动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建立生物零碳负碳技术领域的国际学术高地,提升流域碳中和学科群自主创新及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长安大学申报的“西部地区公路桥梁与隧道绿色建造及韧性提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这是该校获批建设的第6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

  “西部地区公路桥梁与隧道绿色建造及韧性提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副校长陈建勋教授主持,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双碳”目标,吸引和联合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领域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和权威专家学者,致力于突破西部地区特殊条件下公路桥梁与隧道基础设施建、管、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瓶颈,进行西部地区特殊条件下公路桥隧建养的重大基础、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南宫28娱乐平台促进公路桥梁与隧道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西部地区公路桥隧建设和养护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该引智基地的获批,对于加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长安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申报的“高性能传动与低碳智能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获批,这是该校获批的第2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高性能传动与低碳智能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学校张珂教授领衔,携手国外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以“立足辽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目标,致力于推进机械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协同发展。基地将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通过建立跨学科创新平台、引进国际人才团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全面提升沈阳工业大学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此次“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成功获批,标志着长安大学在国际合作和学科建设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基地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学校与国际顶尖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鲁东大学申报的“滨海生态水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这是该校获批的首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也是近年来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滨海生态水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依托“水利工程”高水平学科、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生态固碳高校实验室等,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限制滨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进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国家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国外高层次专家20余人。近5年先后获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外专双百团队项目、山东省——以色列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0余项。基地通过国内外人才协同创新,打造生态水文领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尖端人才高地,有效提升鲁东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东北电力大学申报的“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获批立项。这是该校获批的首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立项建设得到了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

  基地由东北电力大学校长蔡国伟教授担任负责人及国内学术带头人,并邀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各研究方向带头人,汇聚了1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和骨干力量。基地依托电气工程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以及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新型电力系统仿真与运行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学科平台开展建设。

  基地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围绕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领域的技术瓶颈,在新能源联网规划与运行、先进交直流输配电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韧性等特色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先进技术,以加快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药科大学申报的“老年药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这是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的又一标志性进展。

  “老年药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聚焦老年药学领域,构筑国际合作平台,汇聚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等国的十余名院士、专家和学术骨干,致力于“老年疾病发生机制及用药研究”等重大科学问题,推动老年药学学科创新发展。下一阶段,基地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药学产业融合、老年药学学科的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基地并开展深入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

  江汉大学申报的“可持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正式立项建设。这是该校获批的首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建设受到了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创局的大力支持,

  “可持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由江汉大学副校长刘继延教授牵头负责,依托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等建设。基地主要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中部地区崛起。基地前期合作成效显著,后期将聚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难题展开深入国际合作,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以“绿色低碳、高效转化、交叉协同”为目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欢迎交流与合作。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