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在2025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工具。随着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CCUS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形成覆盖电力、钢铁、化工等十大高耗能行业的规模化应用网络。
在2025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工具。随着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CCUS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形成覆盖电力、钢铁、化工等十大高耗能行业的规模化应用网络。截至2025年,中国已建成120个CCUS项目,年捕集能力突破600万吨,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规模向千亿级跃升。
项目规模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运营中的CCUS项目年二氧化碳捕获量突破5000万吨,较2024年增长18%;在建项目规划总捕集能力达3.8亿吨/年,其中中国和中东地区占比超25%。
技术代际演进加速:第一代技术(如胺法捕集)成本仍居高不下,但第二代技术(如化学链燃烧、南宫28下载膜分离)综合能耗较2021年下降超50%;第三代技术(如直接空气捕集DACCS、生物质能碳捕集BECCS)进入商业化前夜,东方电气4MW化学链燃烧装置运营成本仅为传统技术1/3。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2023-2025年,中央与地方累计出台20余项专项政策,将CCUS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例如,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项目通过绿色金融工具获得70亿元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1.75%低息贷款占比达60%。
区域差异化布局:内蒙古依托煤化工产业优势,探索“绿氢+CCUS”耦合模式;广东将CCUS列为未来产业集群,计划2025年前建成5个零碳园区;中国海油恩平15-1油田项目实现18万吨二氧化碳海底回注,填补海上封存技术空白。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项目:通过109公里管道年运输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900万棵,同时提高油田采收率15%,15年可增油300万吨。
吉利安阳绿色甲醇项目:利用CCUS技术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综合碳利用率超90%,每吨产品减排1.03吨二氧化碳,形成“捕集-转化-利用”闭环。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2024-2029年中国碳中和战略深度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分析
颠覆性技术突破:原初科技空气源矿化项目实现千吨级碳移除,碳酸钙副产品可抵消30%运营成本;中国能建“碳捕快”集装箱式装置支持分布式部署,单位捕集成本较2021年下降40%。
负碳技术商业化:BECCS和DACCS被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预计2030年后将贡献年减排量8亿吨,成为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
碳市场联动机制成型:生态环境部启动CCUS方法学开发,未来项目减排量可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鄂尔多斯碳汇交易中心试点将驱油封存产生的碳信用定价50元/吨,为行业提供收益参考。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中国人保推出“碳捕集保险”,覆盖封存泄漏风险;腾讯“碳寻计划”资助13个技术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超2.8亿元;2024年CCUS领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00%。
CO₂管网建设提速:吉林油田规划400公里长输管网,连接12个县区,形成覆盖2000万吨/年的区域碳网;大连船舶重工全球首艘7500立方米液态CO₂运输船填补海上运输空白。
工业园区协同降碳: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基地通过“煤化工+油气田”跨产业合作,将CO₂用于驱油增产;四川零碳园区试点推动钢化联产,包钢集团钢渣矿化项目每年消纳10万吨工业固废与二氧化碳。
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项目:采用胺法捕集技术,年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纯度达99.94%,再生能耗降至2.35GJ/tCO₂,较传统技术降低30%。
华能岳阳电厂吸附法装置:通过移动床工艺将热耗控制在0.96GJ/tCO₂,较传统技术降低50%以上,适用于中小型电厂分布式部署。
钢化联产模式:四川零碳园区试点中,包钢集团将高炉煤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后用于矿化固废,生产微米级碳酸钙,每吨产品减排1.03吨二氧化碳,同时降低固废处理成本。
水泥行业突破:2024年,中国建成世界首个基于富氧燃烧工艺的水泥生产碳捕集设施,年捕集10万吨二氧化碳,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20%。
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吉利安阳项目利用CCUS技术捕获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绿色甲醇,年产量达10万吨,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
二氧化碳矿化利用:国电电力大同公司通过矿化技术将CO₂转化为微米级碳酸钙,用于建材、塑料等领域,每吨产品消纳0.8吨二氧化碳,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
能源央企主导: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央企占据CCUS项目总量的70%,其中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项目”为全球最大在运CCUS设施之一。
技术服务商崛起:东方电气、原初科技等企业凭借化学链燃烧、空气源矿化等颠覆性技术,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上游设备制造:中国能建、沈阳鼓风机等企业提供模块化碳捕集装置、增压泵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90%。
中游项目运营: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企业主导大型CCUS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形成“设计-建设-运维”一体化能力。
下游碳交易与金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平安银行等机构开发碳信用交易、绿色贷款等产品,推动CCUS项目经济性提升。
强制性减排政策:中国将CCUS纳入“十四五”规划及“1+N”双碳政策体系,要求高耗能行业2030年前实现CCUS技术全覆盖。
财政与税收激励:对CCUS项目提供15%-30%的投资补贴,企业所得税减免期限延长至15年。
碳价驱动:全国碳市场碳价突破80元/吨,预计2030年将达200元/吨,驱油封存类项目盈亏平衡点下移。
成本下降:规模化效应使单位捕集成本从2021年500元/吨降至2024年300元/吨,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150元/吨。
能耗降低:化学链燃烧、膜分离等技术使再生能耗降至2GJ/tCO₂以下,较传统胺法降低40%。
负碳技术突破:BECCS和DACCS技术成熟度提升,预计2030年后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全球碳移除能力。
技术经济性瓶颈:驱油封存类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仍高达400-600元/吨,需碳价突破200元/吨方可实现盈亏平衡。
封存场地审批复杂:地质封存项目需穿越多个行政区域,涉及环保、国土、能源等部门,审批周期长达3-5年。
公众认知不足:部分地区居民对CO₂泄漏风险存在担忧,项目落地需加强科普宣传与社区沟通。
万亿级市场空间:据预测,2050年中国CCUS市场规模将达3300亿元,2025-205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1.9%。
国际合作深化: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共建CCUS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减排合作。
技术创新红利:AI与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CCUS项目优化,可降低10%-15%的运营成本。
完善碳定价机制:将CCUS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强制减排体系,设定最低碳价保护机制。
简化审批流程: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地质封存项目审批周期压缩至1年以内。
拓展应用场景:在数据中心、氢能制备等新兴领域推广CCUS技术,挖掘增量市场。
发展碳金融工具:推出CCUS项目专项绿色债券、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技术研发:聚焦低成本吸附材料、DACCS催化剂等“卡脖子”环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参与标准制定:主导或参与CCUS技术标准、碳信用方法学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
中国预测:2030年CCUS减排需求将达0.2亿-4.08亿吨,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2050年产值规模将达3300亿元,2025-205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1.9%。
全球预测: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达4.3亿吨/年,2050年将突破80亿吨/年,CCUS技术将覆盖全球50%以上的高耗能行业。
AI与CCUS融合: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碳捕集工艺参数,降低能耗;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封存场地地质变化,提升安全性。
跨界应用拓展:CCUS与氢能耦合,实现“蓝氢”生产;与生物质能结合,推动BECCS技术商业化。
在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下,CCUS技术正从“备选方案”升级为“必选路径”。中国凭借政策支持、技术积累与产业协同优势,已成为全球CCUS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随着BECCS、DACCS等负碳技术成熟,CCUS将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零碳能源系统”。
然而,行业仍需破解封存场地审批、跨区域协调、公众认知等制度性难题。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完善碳定价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市场参与者应拓展应用场景、发展碳金融工具;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参与标准制定。唯有如此,CCUS技术方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如需获取完整版报告及定制化战略规划方案请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国碳中和战略深度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