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网)-做可持续的未来网站

关闭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23 点击数: 

  8月18日至22日,“‘新’动江苏——2025外媒看江苏”采风活动先后走进南京、无锡、盐城、连云港,来自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媒体记者,通过镜头和笔触,记录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沉浸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在盐城,采访团于8月20日至21日先后走进智泰新能源(东台)有限公司、西溪天仙缘景区、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金风科技、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以及淮剧小镇,全方位感受盐城在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与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活力。

  这是一家专注于低空经济、船舶动力、工商业储能、通信备电储能、民用储能等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的新能源公司。自2022年入驻东台以来,便以其宏大的规划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着各界目光。该企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吴丽军博士领衔创办,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及其团队达成深度技术合作。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1)

  多年来,企业专注于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产业转化攻关,拥有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性能测试设施。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成功掌握从电芯研发、模组组装到系统集成的整套储能电池技术路线,形成了多型钠离子和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

  智泰新能源的产品主要面向储能应用领域,提供以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为核心的系统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其应用场景极为广泛,涵盖家庭储能电源、应急电源、工商业储能、5G 通信备电和风光发电储能等多个市场领域。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2)

  凭借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智泰新能源获得了诸多荣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共享换电鲁班奖”“中国储能行业最佳新锐企业”“中国储能行业最佳竞争力储能产品”等,并建成“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没想到在盐城东台,藏着这样一家有硬核技术的新能源企业。南宫28登录入口”一位外媒记者在参观后表示,“这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认知。”

  夜晚,采风团前往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亲身体验了备受赞誉的国家级非遗作品《天仙缘》实景演出,这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视听盛宴,着实令人陶醉。

  踏入景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西溪留存着53处与之相关的地名遗迹,董家垛、凤凰池、老槐树、缫丝井等古迹保存完好,为《天仙缘》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天仙缘》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传说为蓝本,将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搬上舞台。演出舞台巧妙地依托景区内的历史建筑摹云阁,与天仙缘主题完美融合,打造出宛若仙境的视觉效果。水上舞台与空中立体舞台相辅相成,自然景观、舞台灯光与先进数字技术相得益彰,共同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大戏。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3)

  今年7月1日,《天仙缘》全新版本震撼回归。演出以“爱情主线+喜剧内核”的叙事重构,让古老传说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值得一提的是,东台本地的非遗元素巧妙地贯穿全剧。开场的劳作场景生动再现了晒盐、煮盐的古老技艺,这不仅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展示,也通过角色身份与盐业兴衰的关联,传达出“盐调千味,心纳万象”的处世哲学。东台发绣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在剧中化作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精美的发绣作品让人惊叹不已。此外,范仲淹配制的中华陈皮酒作为暖场“彩蛋”,让观众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文脉。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4)

  据了解,《天仙缘》自上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千场,观演人次超百万。该剧成功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4年度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案例,成为盐城唯一入选案例。它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成为东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8月21日上午,采风团首先来到位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的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这里不仅是盐城绿色转型的先行区,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零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标杆。

  园区内,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矗立的风电机组缓缓转动,勾勒出一幅“风中取电、光中赋能”的绿色画卷,让初到这里的外媒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作为江苏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是盐城落实“双碳”目标的标志性工程,规划面积达31平方公里,涵盖国际合作零碳产业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临港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园三个片区。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5)

  该园区以“可溯源绿电”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目前已建成国内首个绿电全流程溯源系统,真正实现每一度绿电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通过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可实时监测自身能耗、碳排放与绿电使用情况,显著提升绿电消费的透明性与可信度。

  此外,园区低碳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氢能重卡、光伏车棚、绿色建筑、工业绿电直供等应用已成常态。据统计,园区内燃油车使用量下降70%,年减碳约5000吨,单位GDP碳排放仅相当于传统工业园区的三分之一。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系统化、智慧化、国际化的零碳实践,正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样板,也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来自沿海工业一线的现实答案。

  踏入新能源科创园,其总建筑面积达4.2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映入眼帘,综合研发楼、产研融合会客厅、专家楼、人才公寓、工程实验室以及海上风电培训中心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备且功能分区明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据了解,科创园已成功吸引众多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入驻,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中车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等16个平台在此扎根,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坚实支撑。这些平台累计取得专利750余件,涵盖发明专利218件以及PCT国际专利56件,牵头完成4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先进能源技术领域“863 计划”项目、12MW级以上永磁风力发电机项目等,还成功落地5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成绩斐然。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6)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智慧能碳监测平台格外引人注目。在产研融合会客厅,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园区风电、光伏的功率数据,当天产生的绿电量也清晰可见。据负责人介绍,园区内风机和光伏板所产生的绿色能源,通过多能互补调配,构建起典型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高比例、稳定消纳场景应用。

  作为全球知名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伙伴,金风科技在推动能源变革的道路上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多元发展态势。

  据了解,金风科技深度聚焦能源开发、能源装备、能源服务、能源应用四大领域,以强大科研创新和最佳业务实践,将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至新高度。作为在深交所、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公司,金风科技多次入选“气候领袖企业”“亚洲地区最受尊敬公司”等,并荣登“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50强”“全球最环保企业20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等多个影响力榜单。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7)

  外媒记者到访金风科技总装车间,并就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区位选择等问题展开交流。针对“金风科技的出海布局”“为何选择落户盐城”等提问,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海峰介绍,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创新,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47个国家,遍布六大洲,并在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近5%。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偏航集电环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在新疆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该技术针对传统风电机组偏航“扭缆方案”存在的电缆易磨损、安装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提出以“偏航集电环技术”替代的开创性设想。

  下午,采风团来到位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送餐机器人“贝拉”、主打呼叫通知功能的配送机器人“好啦”、配送迎宾机器人“葫芦”、楼宇配送机器人“闪电匣”……多台功能各异的服务机器人集中亮相,吸引外媒记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现场还有清扫机器人在展厅内“认真工作”,而具备拟人化交互特色的猫形机器人还“闹起了小脾气”:“请把手拿开,喵”“前方出现固定障碍物……”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8)

  这是一家发展迅速的企业,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产品矩阵丰富多元,广泛应用于餐饮、零售、酒店、工业、医疗养老、教育、娱乐体育、公共服务等众多细分行业,助力客户降本增效,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

  如今,星巴克、海底捞等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都能看到普渡机器人忙碌的身影。“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角色,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新同事’。”一位外媒记者感慨道。

  今年6月,第10万台机器人正式下线,标志着产品累计出货量达10万台。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普渡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服务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落地步入了全新阶段。

  目前,普渡机器人的业务网络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城市。盐城基地作为全球研发与制造中心,正持续推出更智能、更可靠、更贴心的机器人产品,助力全球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盐城的最后一站,记者们走进了盐城建湖县的淮剧小镇。这里以国家级非遗淮剧为核心,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于一体,水乡风情浓郁。

  淮剧小镇坐落于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的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内,规划别具匠心,以获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为蓝本,将剧情巧妙地植入沙庄古村,全景式再现剧中18个生活场景,打造出“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独特文旅融合样板。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9)

  在建筑风貌上,小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街巷肌理、建筑形态和生活气息,恢复了村庄水系、历史风貌和旧时盛况。建筑墙面以青砖清水墙为主,搭配少许现代风格元素,屋面保持本土传统的硬山、小瓦、飞檐风格,细节处融入苏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如磨砖门头、椽子檐砖、门口神龛、芦苇门帘等,让游客们仿佛穿越回过去,感受岁月的沉淀。

  文化内核是淮剧小镇的灵魂所在。小镇通过小品、构筑物等多种方式,巧妙地融入淮剧剧种元素,彰显了淮剧“发源地”的独特地位。

  今年春节期间,小镇迎来了旅游高峰,游客量将近7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6.8%,酒店入住率达到95%。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淮歌潮唱》《传统淮剧》等节目轮番上演,让游客们大饱眼福。脱离传统演艺模式,将舞台演出搬到实景中的创新做法,更是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小镇文化。

外媒看盐城:邂逅“绿”与“新”(图10)

  离开小镇时,晚风送来阵阵唱腔。盐城的故事,是中国绿色发展的缩影,更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典范。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正以独特的“绿”与“新”,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上一篇:
大别山下绿“变”电
下一篇:
暂无信息~
顶部